儿媳妇进门的那天起,一个家的风水就定下了。
我家隔壁老李的儿子娶亲那天,满院红绸招展,鞭炮震天响。新媳妇一身红装跨过火盆,那火苗猛地一窜,几乎燎着了她的裙摆。李婶在人群后头低声嘀咕了几句:“火旺是旺,可别太冲了咱家的根啊。”这话不巧飘进了我的耳朵里,倒叫我心里咯噔一下。
一个家要兴旺还是要败落,从新媳妇踏进家门槛那一刻起,就有了苗头了。她带来的可不只是一个人的行李,更是她半辈子的性情秉性、满肚子的心思,和一双重新搅动这锅老汤的筷子。
新媳妇过门头一个月,李家厨房就换了天地。婆婆用了30年的腌咸菜的粗陶坛子,被儿媳嫌“土气碍眼”,就把它搁进了杂物间。老李头珍藏多年的紫砂壶,小夫妻俩嫌“有茶垢不卫生”,束之高阁。李婶偷偷跟我抹起了眼泪:“这哪是添丁进口,这分明是改朝换代啊。”
说话的温度,就是一个家庭的温度。李家儿媳嗓门清亮,像把刚磨的镰刀。晨起催丈夫上班,声音能穿透5层楼板:“睡死过去啦?这个月房贷你挣出来没有?”
展开剩余75%婆婆刚端上早饭,她筷子一搁:“妈,这粥又糊底了,您眼睛花了就少进厨房。”一顿饭吃得全家人都鸦雀无声,只剩碗筷碰撞的冷清叮当声。
隔壁王叔家的儿媳却是另一番光景。有次王家婆婆错把盐当糖放进了汤里,全家喝得龇牙咧嘴。儿媳却笑眯眯道:“妈这是教我们忆苦思甜呢,正好清清肠胃。”
一句玩笑话,满桌冰霜瞬间尽化。好听的言语如春风拂过,再硬挺的棱角也会被磨得圆润光滑。
厨房的烟火气,藏着一个家庭红红火火日子的根基。李家厨房渐渐冷清。儿媳嫌油烟伤皮肤,顿顿外卖解决。
有次孩子发烧想吃手擀面,她对着面团手足无措,最后还是李婶深夜里系上围裙。面香飘出时,孩子蜷在奶奶怀里呢喃:“还是阿婆做的面香。”
王家厨房却日益红火。儿媳周末必挽起袖子,案板上“笃笃”的切菜声成了家庭交响。婆婆在旁递调料,孙子扒着门框流口水。
一锅热汤端上桌,蒸汽模糊了三代人的笑脸——厨房里熬煮煎炸的,何止是羹汤三餐?更是一个家族血脉相融的温度。
公婆的眉眼间,映着晚年的光景。去年李叔中风住院,儿子守了两夜就眼圈发青。儿媳提着果篮来探视,凳子没坐热就抱怨护工费太贵:“爸这病是个无底洞,咱家底可经不起折腾。”话音未落,临床老人颤抖着的手攥紧了被角,浑浊的眼里泛起泪光。
王家公婆的床头却总搁着温热的搪瓷杯。儿媳晨起先给老人量血压,夜里端洗脚水雷打不动。有次公公夜里咳喘,她披衣起身照料,天明时眼底泛青却笑着说:“小时候我爸咳嗽,您整夜给他拍背,如今该我们接班了。”敬老如敬己,暖人终暖己。
风雨骤来时的姿态,能照见一个人品性的底色。去年李家儿子生意受挫,债主堵门。儿媳当夜收拾细软回了娘家,留话“渡过难关再回来”。三个月后债务刚缓,她施施然现身,客厅里却再难听见李婶的笑声。
王家前年不幸遭遇了一场火灾,半生的积蓄化作焦土。儿媳把哭闹着的孩子塞给了婆婆,转身就扎进了焦黑的废墟里扒找出了存折残片。
深夜里一家五口挤在出租屋,她却用搪瓷缸温着牛奶:“人没受伤就好,钱没了咱们再赚就是了。”火光映着她沾灰的脸庞,竟然比新嫁来时更显得坚毅。
如今李家院里的晾衣绳常常是空荡荡的,孩子经常躲在屋里玩手机,老两口在阳台上沉默对坐。王家小院却总飘着孩子们的笑闹,葡萄架下常有三代人围坐谈笑,一把蒲扇从枯槁的手传到了年轻的手里。
一个家的兴衰气象,从来不在雕梁画栋间,而在每日晨昏的烟火氤氲里。新媳妇跨进门槛那一刻,已悄然扭转了整个家的气运——是带来春风化雨的温润,还是埋下寒冰刺骨的伏笔?
王家儿媳前些天顺利诞下了二胎,出院时丈夫小心翼翼的搀着她,婆婆抱着婴儿,大儿子蹦跳着在前面开路。夕阳把他们一家四个叠在一起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,像一棵生了新枝的老树。
一个真正的好媳妇,不是供在神龛里的菩萨,而是能把全家人心焐热的地暖。她不必惊艳四座,却能让老人床头的水杯常温,让孩子们归家时脚步轻快,使丈夫的叹息终有处安放。
发布于:广东省金领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